首页 > 留学专业 > 正文

为什么一些人对于国外留学硕士的偏见那么大?

2024-01-22 13:27:40 | 留学摆渡人

为什么一些人对于国外留学硕士的偏见那么大?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为什么一些人对于国外留学硕士的偏见那么大?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一些人对于国外留学硕士的偏见那么大?

我后悔送孩子出国留学 哪种人不适合出国留学

很多家长说自己后悔送孩子出国留学,哪种人不适合出国留学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出国留学到底好不好

出国留学有很多的好处,也有相应的不好之处,你如果选择留学需要慎重考虑。

总体来说出国留学有两大好处:(当然这里所指的是正规的好的大学,而不是什么随便一所大学,也许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的蒙骗中国学生的所谓的学校)

在国外的学校留学,你可以更多的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教育形式,在你原来学习的基础上你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学习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为你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尤其是如果你毕业回国发展的话,你的这一优势更为明显。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在国外留学你将要面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得人,你必须学会与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并同时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对你来说人生的一次飞跃。对你很有帮助,你会觉得世界在你的眼里便小了,你的世界变大了。

但是,在你面对这些问题时,你也许会觉得很难适应,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需要你鼓足勇气去克服。但是这个困难也就想使你攀登台山一样。攀登时很困难,可是一旦登上了顶峰。我相信你的脑海里自然会冒出一句话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本人也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啊。留学是一种投资,而任何投资都是讲求回报的。

哪种人不适合出国留学

1、非自愿,遵从父母意愿而赴美的学生也就是说跟风出国!

如果学生不是主观上自己愿意去,就会在遇到这类困难的时候,打退堂鼓,失去信心,导致留学计划“流产”。只有学生自己主观上想去,并在去前已经做好吃苦的准备,到美国学校后,遇到困难,才会主动的去克服,去想办法解决,从而得到成长和提高,顺利的融入国外社会。

2、家庭溺爱,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学生

任何一个人在出生的时候,社会的规矩及习惯已经形成,不可能叫社会去适应自己,只有学生去适应社会。

如果一个学生在家庭里被溺爱,以自我为中心,那就没有办法去适应国外的社会,因为身处异国他乡,就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被呵护,从而在人际关系上(和学校老师、和学校同学、和住家成员等)导致许多矛盾的发生却无力解决。

3、读书不自觉或自控能力差的学生

远去国外学习,父母不在身边,不可能随时监管,外国学校虽然管理已经很严格,但也不可能像父母一样24小时进行监管,所以那些读书不自觉或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就会钻空子不读书或花大量的时间去玩,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考试不及格,被学校劝退。

孩子多大适合出国留学

根据国外的教育体制,要考虑到孩子申请和升学的衔接问题。以美国来说,由于美国的初中是两年,而高中是4年,对应中国的话,美国的高一是中国的初三,因此如果申请去美国读中学,在中国读完初二就赴美留学是最合适的。在这个阶段申请,顺利适应美国中学的教学并获得理想成绩的可能性越大,准备大学申请的时间也更充分,而且在这个阶段申请,录取进入美国优秀中学的机会更大,越往后机会越小。

为什么一些人对于国外留学硕士的偏见那么大?

美国留学 哪四类学生不受名校待见

一、有高分无课外活动   案例:2014年是让中国的托福、SAT高分学生最为“尴尬”的一年,原本以为考出了好的分数,申请美国名校就有备无患了,结果却大失所望。“没想到SAT2300分都会被拒绝。”“我的分数比同学高很多,但是同学被录取,我被拒绝了。” 2014年美国名校申请中,这种高分学生被拒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国内,高考分数越高,读的大学越好。那么,申请美国名校时,仅靠高分能被名校录取吗?

近年来,中国学生的托福、SAT平均分一年比一年高,录取率却一年比一年低。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名校陷入了一种恶性竞争:越是被名校拒绝,越想考高分。这种完全有悖美国名校录取标准的竞争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只有高分学生被拒绝了。二是一味的刷分让录取率更低。由此可见,2015想冲刺美国前50名校,靠刷分是非常不可取的。

解决方案:参加课外活动

耶鲁大学面试官说:“美国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外参加什么活动,如果申请者课外活动不突出的话,也会被拒绝。” 哈佛招生官说:“课外活动的设计对申请非常重要。”

二、课外活动不突出的学生

案例:近日,有家长说孩子的托福115分,SAT2200分,参加了不少课外活动,但找其他的留学中介申请时,申请的六所学校全部被拒绝了,他们该怎么办?托福/SAT分数可以了,课外活动也有了,为什么还是被拒绝呢?

美国名校为什么要通过课外活动来选拨学生呢?因为随着申请者越来越多,倘若他们计划招1000人,但是有2000人的SAT达到了他们的录取标准,他们该如何进行选拨呢?分数只能告诉他们,这个学生会学习,但是课外活动才是将学生区别开来的因素,通过课外活动背景,可以看出学生很多方面的特点,所以说,课外活动是将不同学生区别开来的最好标尺。

但是,现在大多数的申请者的课外活动,基本上都是做义工、做自愿者、支教,很多人参加过同一个比赛,参加过同一所学校的暑期课程,让美国名校无法辨别什么样的学生才是他们想要的,所以他们只有放弃评估这些学生。一旦发现课外活动非常有亮点的学生,美国名校招生官一定会眼前一亮。有连续四年做环保被南加州大学录取的学生,有独自去西藏生活被蒙特霍利克学院录取的学生等等,都是因为课外活动比较独特,才被美国名校相中。

解决方案:个性化课外活动

参加课外活动要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即使是同一个课外活动,经过精心的策划和挖掘后,每个人的闪光点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要学会挖掘自身特点,成为所在领域最闪亮的一位。其次,课外活动可以和所选专业相关的,这样也能增加被录取几率。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个性化的课外活动,主要在于将学生的独特性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就离成功不远了。

三、没有个性和特点的学生

案例:F同学是典型的好学生,在国内读一所名牌大学基本上没什么问题,申请美国加州大学却被拒绝了,招生官表示:对于F同学我们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是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去录取她,她太普通太没有特色了,像她这种“优秀”的申请者每年有很多。

美国名校录取中强调的一个元素——个人魅力。他们青睐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奇才甚至偏才的申请者,有学生因为爱好烹饪被录取,有学生因为钟爱街舞被录取,有学生因为对环保很感兴趣被录取。还有哈佛录取的“魔方哥”,被杜克大学录取的打高尔夫球的女孩。总之,美国名校喜欢个性很鲜明的学生。

每年,每个申请季,每个招生官,都在重复同一个词:个性。但是,随机地把一些学生的申请资料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往往有很多申请者的个性是趋同的,而这些申请者和有个性的学生一起竞争,肯定会败下阵来。

解决方案:培养个性、发挥特长

专家提醒,美国名校希望招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更容易成为美国名校考察的重点。兴趣源自生活,做一件事情,任何一项课外活动或者个人爱好,只要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就能成为你独一无二的个性标签。

四、文书没有亮点的学生

案例: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申请者,美国名校在对他们进行筛选时,“漏选”了他们。这不是招生官工作的“失误”,而是学生自己的“失误”。明明有着较优秀的分数,较丰富的课外活动,偏偏毁在毫无特点的申请文书上。招生官表示:“面对成千上万的申请文书,我们只能放弃评估那些文书太平淡、太普通的申请者。”

弗吉尼亚大学招生官说,“写什么样的文章能反映出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文书的好坏成了评判一个学生是否符合名校要求的标准,所有的课外活动、综合能力、个人特性这些都得通过文书来表达,文书没有亮点,其他的亮点也会被掩盖。很多学生不注意这点,找了不专业的中介写文书,最终导致与名校擦肩而过。

美国名校需要从文书中解读出很多信息,学生的亮点在哪里,个性在哪里,故事性在哪里?如果都没有,即使你的分数再高,也有惨遭淘汰的可能。因为美国名校已经很明确的说了:“我们不缺高分的学生,我们在寻找独特的个性化的学生,文书一定要写得有新意或真诚。”

解决方案:生动感人的申请文书

好的申请文书的五大关键:1、要有个性,不要拘泥于形式。2、注重细节,细节能让申请文书迅速变得有个性和趣味横生。3、要展示你的与众不同。4、要诚实,写出最本色的自己。5、要会讲故事。

通过对以上四种不会被美国名校录取的学生的解读,希望2015年申请美国名校的学生能避开这些“误区”,理想的托福、SAT只是成功的一小部分,个性化的课外活动,独特的个人特性,生动感人的申请文书,是申请2015美国名校的必备。

为什么一些人对于国外留学硕士的偏见那么大?

为什么一些人对于国外留学硕士的偏见那么大?

嫉妒。因为,她他,们没有能力出国。她他。们学习不好,家里的条件也不允许。

在国外读过一年硕士的人回答比较好。想当然信口雌黄的还是憋着吧,除非实在憋不住 。申请国外硕士不是你想申就能申到。

关于偏见,毕竟每个人看法与想法不同,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

去国外读硕士, 不同国家、不同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的确是有一些学校入学要求并不算太高,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国外的院校都是“宽进严出”。

目前,我们国人是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硕士抱着偏见,但我么还是需要客观看待。

出国留学的学生水平也的确是参差不齐,有很棒的学生,也有刚刚擦边可以入学毕业的学生。我们不能拿着一些人的情况就全部否定国外的硕士。

一些人对国外硕士的偏见比较大,或许是并不是对每个国家的硕士都全面进行了了解,或许是周围的某些海外留学的硕士生的质量让他们对整体的留学硕士生们有了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学生通过海外留学提升了不少,不仅仅在学术方面,而且在语言水平、见识、独立能力等多方面有了提升。

因为穷。所以嫉妒。所以井底之蛙。首先大部分所谓的国内211985并没那么难考,其次就算考上了,毕业出来大部分人的能力也不见得能力多么突出。原因你们懂的。我们的学校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再说说去国外读书的。不说学习水平怎么样,因为确实有人混学历的,这种学生家里帮他把工作安排好了。学不学其实都一样。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努力学习的,就算只有一年也过的很充实,能学到很多东西。这里不去深究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如何,因为个体差异真的很大。留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远远高于国内的学生。他们独立,自信,大方,包容,视野开阔,多才多艺。这种自信你可以理解为用钱堆出来的。没错人家家里就是有钱,说话做事就是有底气!至于其他品质也是类似的。总之一个人的塑造与家庭状况是密不可分。留学的过程只是强化或者延伸了这些品质的塑造。试问,当这些人走出校园,人生的路那么长,今后他们会过得差吗?还是你觉得书上学的那点东西对他们的人生帮助更大?所以之所以那么多人酸留学生,无非就是穷。没有办法接触到更高的圈子,他们不知道越是有钱的家庭越是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且可怕的是他们认为上985211就是好的教育,却不知道好的教育是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才是对孩子终生受益的。另外。国人普遍有见不得人好的心理,穷人更甚,所以产生了仇富的现象。。

我本科硕士都在法国读的,学校国内估计都没人知道。但是我成绩从头至尾都是系里第一,还主动做了多次实习。

去年回国找工作,拿到的offer薪水都不低(15k到19k),主要我面试自信,技术面没人可以难得住我。

所以也不用偏见不偏见的,不管哪里毕业大家拿出真本事练一练就好了。

这些人是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人!

钟南山:1979年至1981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进修。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对于部分冷嘲热讽留学生(中小学生除外)的人,你有什么说话?

附部份名人的留学经历。

华罗庚:1936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朱永官:1998年获得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环境生物学博士学位。1994年3月至2002年1月先后在英国女王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学习和工作

施一公: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杨振宁: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

李政道: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邓稼先:1948年至1950年,他在 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钱学森: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

王希季: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

朱光亚:1946年至195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并获博士学位。

任新民: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屠守锷:1941年赴美国留学,1943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程开甲: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年秋,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彭恒武:1938年赴英国留学,入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随M·玻恩工作。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

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von.菲克尔。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留学摆渡人

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姚桐斌:1

我在美国拿过硕士学位,我肯定不希望别人“歧视”海外硕士,但是实话说,中国热门的好几个留学国家的硕士,都很水,这个水是从两方面说的,一个是学制,一个是入学条件。

首先说学制,大部分英美的硕士,都是纯授课制的,时长在1年到2年间,没有导师指导,没有发文章要求,甚至没有毕业论文要求,很多只要做个简单的课程项目就可以算毕业项目了,这就意味着,读硕士,其实也就是本科多念1-2年。而且英美很多硕士,选课的空间很大,没有必修课,所以很多人选水课,成绩也都不差的。

这样的条件下,你能指望硕士教育本身给你带来什么吗?只怕是不能吧。

再一个,硕士门槛相对较低,这个低是比较出来的,当然说门槛低,也不代表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给钱就能去,但是和中国在差不多世界排名的学校,往往英美的录取难度都远远低于中国的硕士录取难度。

做个简单的对比吧,美国前50的大学,和中国前10的大学,在国际排名是差不多,但是如果以保研的标准,对比美国这些大学硕士录取的标准算的话,这些国内保研生基本可以碾压这些出国生。

但是像斯坦福,伯克利这种学校的硕士,录取难度仍旧是顶级水平的,主要是其他的硕士录取标准下滑的比较严重。

那么去英美读硕士,主要是为了什么呢?其实主要就是要毕业之后,那一段可以在美国找工作并且合法工作的时间,要比直接从中国申请去美国的工作要容易。

但是实际上,能不能找到工作,主要看自己的能力和本科积累,当然了也有那种硕士发奋努力逆袭的,但是这也更多是看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硕士本身给予的。

另外,英美的硕士,以美国为例,基本上能留下的都是工科相关的工作,尤其以程序员为最大的群体,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碾压其他所有专业,所以也就造成了,计算机专业的竞争激烈,但是其他的专业,基本上都是划了2年水,最后也留不下来。

当然了,这不是要否定国外的教育,还是有很多学校的硕士教育水平是很高的,很多学生也很努力,但是比起国内,靠比较激烈的竞争环境,让这个群体的总体素质提高上来了相比,国外的硕士比较看个体水平。

另外,我觉得,无论是媚外,还是排外,都是不好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排除学校背景的干扰,正确看待学生的实际能力。

因为有些国外硕士专业,真的很水!

比如,网传的这份海外硕士“含水量”榜单,干货满满,以往如雷贯耳的10所美国名校纷纷上榜,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耶鲁大学、西北大学。

相比以往,如今硕士出国的门槛低、“水量”足,而海外博士依旧坚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毫无疑问地碾压国内“土博”。普遍来讲,留学博士货真价实,留学硕士却“注水”太多。

幸好,咱们的用人单位筛选人才,既要看学历,又要看能力。对这些“镀金海归”的分量,其实早已经看得明明白白。实际上, 最看不起这些“海外水硕”的,就是咱们国家的用人单位了。 所以那些只知道“啃老”,心安理得地耗费父母和家庭的数十万学费去海外“镀金”混硕士的同学,是该醒醒了。

不可能的,那些看似唬人的“海外水硕”和货真价实的“海归博士”完全不一样, 动辄一两年的硕士学制,接近“全华班”的生源结构,要求极低的GMAT和TOFEL分数 ,花费数十万甚至是百万元,去攻读一个一年期的“海外水硕”,不但是浪费时间,更是虚耗青春。

实际上,这些美国名校“水硕”项目的“含金量”高低,主要是通过学校披露的公开信息、往届校友的就业质量反馈、在校学生的书面调研,而得出的结论和排名,并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杜撰的。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多”和“学制短”,是这些“海外水硕”的原罪,其实并不准确。毕竟中国人的强势项目就是理工科,所以 理科专业的“半华班”甚至是“全华班” ,都很正常,毕竟华人越多,学业竞争越激烈。所以这些世界名校纷纷推出众多名目繁杂的“短期硕士”,摆明了就是为赚钱捞金。

那么,面对这么多“海外水硕”专业,咱们如何火眼金睛地分辨区别呢?

有些学生,明知道海外名校那些“一年制”硕士专业很“水”,却还是执意要申请留学,充其量就是为了换环境、长见识和升学历,但不管怎么说,即便是攻读“一年制硕士”,我们也需要父母和家庭为我们自身的意愿和任性付出很多, 那么花上一两年时间去攻读这个可有可无的海外名校硕士学历 ,到底能有多少“含金量”和意义价值呢?

虽然是世界名校,但是你花那么多钱考个“海外水硕”,回国后还找不到工作,这能怪谁?

两个字 嫉妒

以上就是为什么一些人对于国外留学硕士的偏见那么大?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留学摆渡人。
与“为什么一些人对于国外留学硕士的偏见那么大?”相关推荐